耐克logo还没从大屏幕上消失,评论区早已炸裂,感觉空气里都能闻到一股焦糊味。比赛刚吹完,手机一刷全是“抵制国足赞助商”的口号。真有点像某年高考结束,考生集体丢掉练习册,连带着数学老师都快被拉黑。你说国足输了,球迷该骂谁?骂足协?骂累了。如今火力全开,对准了牛奶、球衣、水——只要和国足有半点关系,全都“别想跑”。
蒙牛、耐克、怡宝,成了最新的“背锅三件套”。突然想起去年还在刷耐克广告的那波人,这会儿已经变身“抵制小分队”队长。你路过小卖部,阿姨都能问一句:“这水国足喝没?”不喝,怕被说没立场。这场景,多少有点荒诞。回想三五年前,国足还不至于这样,品牌扎堆送钱,广告铺天盖地。那时候的球迷,骂归骂,还是会顺手买一瓶怡宝,心里想着“总得给自己的主队点面子”。现在,不带犹豫的,直接拉黑。
以前有赞助商,至少说明这摊子还算体面。现在呢?品牌们一个个撤退,像深夜商场,灯光一盏盏灭掉,连清洁工都走得比你快。2023年,国足商业赞助直接掉了三成,广告收入缩水回老黄历年代。还记得当年中超“金元足球”吹得天花乱坠,谁能想到有朝一日,品牌们会集体“怕沾边”?一个队能把赞助商劝退,这操作,放全世界都算新闻。
有人说,赞助商无辜。确实,他们也不想当出气筒。耐克、蒙牛、怡宝砸的钱本来就不是为了被骂,图的是中国足球市场那点流量。数据摆在那儿,2022年产业产值三千亿,换谁不想分杯羹?只是谁料到流量尽头是“全民抵制”,品牌公关估计这会儿比国足教练还难熬。公关部群里大概率是“撤广告流程怎么走?logo能不能P掉?”
球迷情绪怎么来的?不是一天两天的事。足协换了几茬,球员也从“希望之星”变成“泥潭熟客”。每年喊着改革,实操却跟打太极一样,一推六二五。球迷们早就麻了,嘴上喊着改革,身体已经很诚实地不买单了。抵制品牌,某种程度上其实是“最后的倔强”。你说管用不?没人说得准,反正不舒服不发泄出来更难受。
有意思的是,球迷和品牌其实都挺可怜。球迷没得选,品牌更是“人在家中坐,锅从天上来”。这届球迷,个个嘴炮王者,谁敢和国足沾边,分分钟被拉入黑名单。品牌撤了,钱也没了,国足青训、联赛都跟着缩水。你说这是自残吗?也许吧,但大家都觉得,反正不变,再多的钱也是打水漂。
说到联赛,前几年中超号称“亚洲第一联赛”,外援大牌云集,广告主抢着上。如今,广告费一降再降,小企业都琢磨“沾国足等于自毁前程”。有点像邻居家孩子高考落榜,连带着隔壁亲戚的生意都跟着凉凉。足球生态本来就脆弱,这下更像多米诺,第一块倒下,后面全趴下。
国外也不是没人骂主队。NBA,湖人输了,球迷也闹腾。但人家市场大,联赛底子厚,品牌还抢着投钱。咱这儿,风向一变,“同款”成了笑话,品牌撤得比谁都快。国足球员不光要扛成绩,还得扛流量的锅。公关、球员、教练,谁也别想独善其身。
说起来,这种全民抵制也算中国足球的土特产。你看隔壁韩国,世界杯输了,球队大巴被鸡蛋砸。咱这儿,互联网时代更狠——直接“断奶断水断装备”,一刀切。以前国足还能靠情怀圈钱,现在,情怀早就被用光了,剩下的全靠嘴炮和段子撑着。
还真别说,这一波操作让人看不懂。品牌撤了,国足会更好吗?没人敢拍胸脯保证。球迷的无力感、品牌的尴尬、足协的头疼,全都摆在明面上。这种连锁反应,像极了你家楼下那场“邻里大战”,吵归吵,最后谁也没好果子吃。
不信你看,国足以后要真没钱买水,比赛喝自来水,大家也未必心疼。谁让情绪出口都堵死了?有时候想想,这场抵制闹剧,和足球本身其实没多大关系,更多是大家对无力感的集体宣泄。就像冬天的冷风,一阵阵吹过,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倒霉蛋会是谁。
说到头,谁还没个足球梦?有时候做梦总比清醒强。下回比赛,广告牌上要是只剩二维码,估计连我家小狗都能上去拉个赞助。你说,这样的国足,还能再撑几年?我是真想知道,评论区有没有人愿意给国足捐瓶水?
股票配资正规平台,配资方式,股票杠杆哪个平台好用一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